要说这互联网上的热闹,真是比戏剧还精彩。前阵子,国内军迷圈还沉浸在福建舰那段将近9分钟弹射视频的狂喜里,那画面,简直是把大家的爱国心点得比发动机尾焰还旺。可谁能想到,这股热浪飘过太平洋,居然在美国网友的后院里点着了一场大火,还顺手揭开了一桩让他们颜面尽失的“家庭丑闻”。
这事儿发酵的过程,说出来都带点魔幻色彩。一开始,海外的键盘侠们还在老生常谈,要么说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是山寨货,要么就干脆断言那只是个花架子,中看不中用。
可就在大家你来我往、唾沫横飞的时候,有个老哥冷不丁地在评论区里扔下了一句“灵魂拷问”:“兄弟们,咱的福特号吹了这么些年,它到底能不能弹F-35C?”
这问题一出,整个评论区像是被按了静音键,瞬间死寂。好事者们顺藤摸瓜,扒拉出一堆官方报告和新闻稿,结果一个让无数美国网友当场破防的事实,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了台面上:他们引以为傲的全球首艘电磁弹射航母“福特号”,从2017年服役至今,整整八年了,还真就没弹过自家的五代机F-35C。
这下子,乐子可就大了。刚才还在嘲笑咱们的各路大神,一转眼全成了大型尴尬现场的主角。
老师傅居然不会用新手机
咱们先回头看看福建舰这边,什么叫“出道即巅峰”。视频里,不管是身形相对苗条的歼-35,还是块头敦实的空警-600,再到膀大腰圆的重型“飞鲨”歼-15T,弹出去的那一下,稳得就像是在陆地跑道上起飞。
更关键的是个细节。行家们都看出来了,这些飞机离舰后的爬升角度,那叫一个“陡”。这可不是为了耍酷,这背后代表的是飞机在弹射瞬间获得了极高的初始速度和能量,能更快地抢占高度,进入战斗状态。
反观网上能找到的福特号弹射F/A-18“超级大黄蜂”的视频,飞机离舰后总得先平飞一小段才开始爬升。这看似微小的差别,背后可能就是一道深不见底的技术鸿沟。福建舰直接用一个“全家桶”展示,告诉全世界什么叫“一步到位”。
同一时间,大洋彼岸的网友们正焦头烂额地翻故纸堆,拼命想找点福特号能弹F-35C的证据。可惜,官方报告最是铁面无情。无论是美国海军运营测试评估办公室(DOT&E)的报告,还是海军官网的新闻稿,都清清楚楚写着,福特号进行过成百上千次弹射,机型名单里只有F/A-18E/F、E-2D这些老面孔,唯独不见F-35C的踪影。
有人还不死心,抬杠说F-35C在陆地试验场弹过。没错,是弹过,可那跟在海上真刀真枪地干完全是两回事。陆地测试,风平浪静,甲板不动,那是实验室环境。真到了海上,舰体摇晃、海况复杂,还得跟全舰的后勤、维护、数据链系统联动,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。说白了,陆上会走,不代表海上会跑。
甩锅大会谁是最佳演员
面对汹涌的舆论,美国海军官方自然不能装死,赶紧出来找补。他们的说辞听着特别官方:福特号不能弹F-35C,跟它服役多久没关系,主要是因为航母在设计的时候,F-35C项目自己还八字没一撇,所以没给它做“适配”。
这个“适配”听起来挺高级,无非就是机库里要给F-35C那套复杂的后勤信息系统(ALIS/ODIN)留个位置,还得有专门维护隐身涂层的区域,再提供点特殊的冷却和电源接口。官方的意思是,这些都得花钱花时间,所以他们决定把这活儿留给下一艘航母CVN-79“肯尼迪号”去干,那船得等到2027年才能服役。
这套说辞,听着挺像那么回事,可仔细一琢磨,全是漏洞。咱们就拿一个活生生的“反面教材”来说事儿——“卡尔文森号”航母。没错,就是2022年在咱们南海掉了一架F-35C的那艘。
“卡尔文森号”是什么船?尼米兹级的“三号舰”,1982年就服役了,用的是烧开水的蒸汽弹射器。一艘四十多岁的老爷船,都能通过升级改造,带着F-35C满世界跑。你一艘2017年服役、浑身贴满高科技标签的全新电弹航母,反而告诉我“适配不了”?这话,三岁小孩都骗不过去。
唯一的变量,就是那套先进得不得了的电磁弹射器。所以,问题到底出在哪儿,这答案不是明摆着嘛。根本不是船太老没法改,而是船“太先进”,先进到连自家的飞机都伺候不了。有海外大神在Quora上分析,要么是电弹的电磁干扰太猛,把F-35C娇贵的电子设备给整不会了;要么就是F-35C自己身子骨弱,扛不住电磁冲击。反正这口锅,海军和飞机制造商自己看着分吧。
大力飞轮转出个寂寞
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,问题远不止和F-35C八字不合。它的病根,可能从娘胎里就带出来了。这就要说到一条关键的技术路线选择:用交流电,还是用直流电。
福特号为了省事,直接沿用了舰上原有的中压交流电体系。这个选择在当年看来似乎没毛病,全船都用交流电,多方便。可到了电磁弹射这种需要“瞬间海量储能、瞬间暴力释放”的应用上,交流电的短板就暴露了。它没法直接储存,现在最高效的超级电容、电池,那都是直流的。
那咋办呢?通用原子公司的工程师们脑洞大开,搞出了一套“飞轮储能”系统。简单说,就是先用电动机把一个巨大的铁盘子(飞轮)转到飞起,把电能变成动能存着。弹射的时候,再让飞轮带着发电机发电。这套系统又笨又重,为了不让陀螺效应把航母带跑偏,还得成对安装,福特号上就塞了四个。
可这还没完。飞轮发出来的还是交流电,不能直接用。电磁弹射需要的是波形、频率都极其精准的“脉冲电源”。于是,这套系统又加了一道工序:先把飞轮发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,再通过一个巨复杂的逆变器,把它变成弹射器需要的高频交流电。
这一来一回的折腾,让整个电源系统变得无比复杂、效率低下还特别脆弱。据说福特号电弹的能量效率连65%都不到,大量能量在来回转换中都变成了热量,设备过热成了家常便饭。更要命的是,工程师们为了所谓的“集成化”,居然把四条弹射器的电源转换功能,全塞进了一个单元里。
这个“天才”设计直接酿成了灾难。2020年6月,福特号在海试时,这个独苗电源单元一罢工,四条弹射器集体趴窝,航母在海上瘫了整整五天,彻底成了个摆设。一套连备份都没有的军用核心装备,其可靠性简直就是个国际笑话。这个烂摊子,从它在特朗普总统第一个任期内服役起就问题不断,如今成了五角大楼一个老大难的头疼事。
结语
反观咱们的选择,就透着一股东方智慧。马伟明院士团队当年力排众议,直接押宝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。直流电的好处一目了然:直接给超级电容充电,省去了中间商赚差价,结构简单,可靠性高,能量转换效率据说能到80%以上。福建舰弹射视频里那份从容和稳定,就是对这条技术路线最好的褒奖。
现在,美国海军要想从根子上治好福特号的病,恐怕只有推倒重来这一条路。这工程量,不亚于重新造一艘船。而就在他们被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八年里,中国海军已经不动声色地实现了弯道超车。
福建舰的成功,远不止是弹了几架飞机那么简单。它标志着我们第一次拥有了完整的、能够与任何对手抗衡的现代化航母作战体系。空警-600的上舰,补齐了航母战斗群最关键的“天眼”短板;歼-35的亮相,让我们有了能够“踹门”的隐身尖刀;再加上重载的歼-15T作为“炸弹卡车”跟进“洗地”。一个分工明确、高效闭环的打击体系已然成型。
从2024年5月首航,到9月完成核心机型的全流程弹射,福建舰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,跑完了福特号八年都没能跑完的马拉松。这场航母技术的赛跑,我们不仅追了上来,甚至已经冲到了前面。“世界第一”的帽子,从来不是自己戴上就稳的,而是要靠一次次实打实的突破和无可辩驳的实力去赢得。未来,属于那些埋头苦干,并最终用实力说话的人。
股票配资世界,全国十大正规配资,在线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